蹭流量什么意思,蹭流量的含义?

蹭流量什么意思,蹭流量的含义?

人民网刊文批评“蹭流量”现象,认为其丧失底线,败坏风气。

寒 酥

多起社交平台账号冒充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炒作话题牟取利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近期发生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和17岁男生海边救人牺牲的事情,都被一些账号利用,炒作出不实信息,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纷争。这种行为让很多人感到苦恼,因为这些虚假信息和炒作行为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烦扰。

蹭流量什么意思,蹭流量的含义?

社交平台的兴起不可否认地释放了网民对公共议题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多元社会意见的表达。“人人都有麦克风”,尊重个性表达、促进思想解放、兼容不同观念,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然而,社交平台的传播特性也使得一些用户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形成“流量至上、唯利是从”的风气,滋生出各种炒作乱象。尤其部分社交平台账号以追逐暴利为主要运作方向,为了博眼球、引关注、蹭流量,不惜使用极端手段。

一些账号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炒作敏感事件为手段,有的假冒媒体网站发布爆料、舆论监督等内容,抢夺公共资源;还有的通过拼凑剪辑、张冠李戴、伪装卖惨等手段,甚至扭曲事实、直接造谣。这些人不再是单纯地“搭便车”蹭流量,而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纠缠不休。

在江西胡某宇失踪案的调查过程中,一些人利用网络账号大肆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干扰了警方的工作。这导致官方寻人工作陷入停滞。

另外,最近有些社交媒体账号对“年轻人为啥总穿丑衣服上班”等话题进行了过度解读,挑动舆论对立,并借机推出所谓的“恶心秘籍”来兜售衣服。

在各种热门事件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制造假信息来获取流量,而这些流量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利益。为了谋取私利,他们假扮亲近当事人的身份,制造虚假信息来吸引网民关注;利用公众焦虑、同情弱者和围观猎奇等心理,煽动网民情绪;紧抓真相不明和结局未定的“痛点”,通过散布谣言获取流量,将互联网当作免费的渔场。然而,伪造身份、散布谣言、诽谤他人等行为已构成严重违法。法律不会手软,岂容这种挑衅行为继续肆虐?

无底线蹭流量的行为忽视了流量的双刃剑特质。这些社交平台账号恶意消费热点事件,消耗民众感情、挑战公序良俗、撕裂社会共识,搅乱了网络空间,最终伤害的是亿万网民的共同利益。它们终将为自己的卑劣行径买单,承受被流量"反噬"的恶果。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是时候让那些只为追求点击率和流量而存在的社交平台账号“停摆”了!

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一已经指出,“蹭流量”者颠倒是非,拜金主义跃然纸上,不可不引起高度警惕。三评“蹭流量”之二:追逐暴利,罔顾伦理,更是深刻指出了“蹭流量”行为的严重性。终端厂商为获得暴利,无视产品质量与顾客权益,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更是对社会伦理的无视。不严惩“蹭流量”现象,就是纵容其违法乱纪,终将对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岚山

在当今信息时代,热点新闻层出不穷,互联网流量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然而,一些人却开始利用这一趋势,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追逐所谓的“流量至上”,导致他们丧失了理性和道德底线。他们不顾传播伦理,利用直播冒充受害者来赚取打赏,漠视受害者的痛苦;他们也无视人文关怀,只为吸引关注和炒作话题,而愿意无视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更甚者,他们会编造假新闻,散布谣言,只为谋取更多关注和流量。

蹭流量什么意思,蹭流量的含义?

一旦一个话题被炒作起来,很容易引发更多的讨论和争议。当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真相和补充信息时,这种内容创作是有其价值的。然而,目前一些流行的“变体作品”却已经偏离了事实,它们不仅助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还使网络环境变得混乱不堪,激化了公众的情绪,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给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一些社交平台账号运营者的行为可谓“无底线”,他们蹭流量、说瞎话、带节奏,毫无原则。观赏性十分受损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些简单的逻辑。在这些账号运营者看来,蹭流量就像是一门风险较小的买卖。首先,门槛较低,只需贴着名人或追随热点,就能迅速吸引粉丝。资质、规则统统不算数。其次,回报颇高,“流量即金钱”,只要目标观众“点赞、转发、评论”,自然就可以变现。若夹杂一些“内幕”“独家”“爆料”,更是会赚得盆满钵满。此外,还不必承担责任,即使被封禁,变个身份就能重新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有流量就往哪里钻”。

机制不健全、规则不完善,是蹭流量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网络平台需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严格准入规则,加强内容审核,斩断谣言滋生的可能性。蹭流量行为看似可以带来短期繁荣,实际上加剧了质疑与焦虑,伤害了信任与黏性。因此,网络平台不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应将真正优质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剔除无底线蹭流量的行为。

流量如水,既可以支持船只航行,也可能使船倾覆,其特性如同流动的水一般。任何人若将流量视为玩物,将舆论用于谋利,必将自食恶果。无论是任何时代,还是任何媒介载体,都应该将内容质量置于流量之上。应该杜绝依附、打击操纵,预防依附流量的行为。监管需严厉,平台需富有力量,用户需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流量才能既不枯竭也不泛滥。

人民网发表了关于“蹭流量”的三篇评述。其中第三篇评论提出了清朗网络、斩断恶流的重要性。

林晗

一些社交平台账号在蹭流量时编造事实,导致真相扑朔迷离,使网络环境充斥着不实信息。我们需要保持互联网的清朗,因此治理工作不容放松。

流量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追求流量时不择手段地制造热点、炒作话题的做法是错误的。过分追求流量并忽视价值导向和社会影响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斩断蹭流之手的同时,关键在于打破“唯流量论”,建设健康向上的流量生态圈和价值圈。有关部门需要承担责任,共同管理,并加强网络空间管理的“制度篱笆”,采取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的措施。

蹭流量什么意思,蹭流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虚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常常逃避追责,一些人也会冒充名人来误导公众,这些蹭流量的行为屡禁不止,平台方也难辞其咎。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负责人,平台必须把加强内容审核把关作为首要任务和底线工程,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更不能推卸责任。一方面,平台应加大对蹭流量行为的处理力度和精准度,采取禁言、禁播等措施及时遏制虚假信息传播。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溯源能力,及时甄别和处理首发谣言和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平台还应加强对账号注册管理、日常筛查和行为预警,完善惩处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以杜绝蹭流量行为。

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公众关注焦点很快就会形成,因此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也会急剧增加。蹭流量之所以会成功,主要是利用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差,抓住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要防止热点事件被蹭,就需要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为了做到这一点,面对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和争议性事件,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发布的力度,及时准确地提供权威信息,消除舆论的杂音。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严谨深入的采访报道和准确的发声,还原事件的真相,澄清公众的误解,帮助网民理清思路。此外,平台方也应该完善算法推荐机制,及时传递和展现权威声音,以避免虚假信息通过算法推荐扩散影响,从而不断压缩蹭流量行为的空间。

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强调对恶意蹭流量、制作发布谣言、散布不良信息等行为必须采取严厉措施。通知明确指出,对那些涉嫌造谣侵权、假冒官方机构发布误导性内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自媒体”,一律要关闭账号,并纳入平台黑名单数据库并上报网信部门。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管理规定,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执法规范和细则,强化对典型案例的处理和曝光力度,以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力震慑,让遵纪守法成为自媒体从业者的行为准则。

互联网作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家园,保持网络空间的清朗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只有通过平台的责任担当、监管的加强和健全的制度才能不断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和系统性,彻底斩断蹭流之手。


来源:人民网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feno.com/5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