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加人会出现感叹号吗为什么?微信喜欢加感叹号的人?

相识二十年的朋友删除了我的微信 说我“普信下头”

今天想剖析探讨一些中国的人情世故,是因为笔者经历了一件非常难过和不愉快的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我的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在经历了两次考研失败、找工作不顺、被男朋友抛弃之后,对我的态度开始变得尖酸刻薄。

一方面,这位朋友将我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种种不顺心的事喜欢和我讲,吃饭娱乐的消费默认我买单。

另一方面,这位朋友对我学业和生活的顺利进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开心,却又对我的真心劝告置若罔闻,每次均以“你不了解”“我要不是XX,早就比你XXX”强势打断。

在终于对她的“倾诉”表示委婉拒绝之后,我遭到了一系列人身攻击。

围绕着“你当初很可怜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嫌弃你”,我从幼儿园到今天的“种种恶行”被如数家珍。

当我解释我以前并没有很糟糕,现在也没有多么好,取得个人成就的过程完全没有得到她的帮助,而且真的很忙,她的倾诉给我带来了很大困扰时,却收到了一堆情绪强烈的回复:“XXX取得的成就比你高多了,也没有像你这样!”、“你每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此普通却如此自信,令人下头!”

当我在困惑中试图回复时,微信红色的感叹号提示我,我被对方删除了微信好友。

二者在思维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异让这种对比更加强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于国内人情世故的认知和广泛存在的一些心理的思考。

“普信”是否是坏事

朋友的那句“你是如此普通却如此自信,令人下头!”仿佛依然萦绕在耳边。

最近两年,“普信”成了网络流行语,形容普通而又迷之自信、自我欣赏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在相亲场合,“普信男”“普信女”更是被疯狂diss。

可是,“普信”真的很糟糕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欣赏真的是坏事吗?

在生活中,周围的人多喜欢攀比和八卦。

在学校,专业、方向、社工、科研和offer,在单位,业绩、晋升、关系、背景,出身,各种神奇的鄙视链到处存在。

在单位,业绩、晋升、关系、背景,XX出身如何,XX的晋升是因为用了什么手段。

有时,我也会听到外公批评“XXX赚了一点小钱,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言下之意和当下年轻人用“普信”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而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曾经不如自己的人,如今竟然过得比自己好。

为了避免被认为炫耀,避免收到“XXX比你牛多了,也没有像你这样”这样的评语,我们习惯了将周围人视作竞争对手,偷偷努力,不寻求帮助,不说大话以免失败了丢人。

而当你终于取得了成就,想要向周围的熟人表达,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很开心,觉得自己值得时,会发现怎样表达都别扭,最后可能还要借助尴尬的“凡尔赛文学”。

熟人之间:我希望你好 但不要比我更好

中式价值观中,与“普信”相对的,应该是谦虚。

人们讨厌取得的成就不够高却沾沾自喜的人,推崇那些取得了很高成就,却毫不声张的人。那么,当下年轻人讨厌“普信”是因为天性崇尚谦虚吗?或许并非如此。

笔者认为,谦虚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人的天性。

当你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实现了梦想,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取得了成就,会本能地感到快乐和自豪。

那为什么我们要对周围的熟人掩盖自己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呢?中国人讲究谦虚是自卑和卖弱吗?笔者认为是出于自我保护。

当下,在单一的价值体系和极低的社会容错率下,我们和周围的人的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而中国人崇尚和睦的内敛性格让这种竞争变成了隐蔽的比较和较劲。

中学时,我们竞争升学机会,比较成绩;工作时,我们竞争晋升机会;生活中,我们竞争配偶和福利。

而这种单一价值体系在我们的主流社会下不断得到加强。那些拒绝这套标准的人,很容易还没来得及改变刻板印象就一步错步步错,成为了一个被社会淘汰的失败者。

选择高校和专业时,哪个学校比哪个学校更好、哪个专业比哪个专业更强有着单一标准——分数。

购房时,哪个城市哪个区比哪个更好有着单一标准——价格。

工作招人时,HR默认你不选择热门专业一定是因为分不够,gap一年寻找自我八成是因为能力不行。

相亲时,相亲对象默认你不选择另一个城市八成是因为钱不多。

还没有来得及解释,你的简历就被下一个遵循规则的完美竞争者逼了出去。

同时,在这种单一价值体系和同质化竞争下,承认他人的成功就等于承认自身的失败。相对于完全的个人努力,认为他人的成功是出于先天条件、运气和不正当手段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安慰。

而成功者表露自豪在熟人的比较之下则成为对失败者的变相嘲笑。

熟人之间,掩盖在表面友善之下的是强烈的“我希望你好,但不要比我更好”心理。

无法改变自身现状时,人们不愿为比自己更强的竞争者提供便利,宁愿看笑话,甚至会试图将对方拉下水。此时,对成功闭口不提,或是归咎于运气好,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本源和出路:资源的匮乏、反内卷和创造

人情世故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笔者认为,当下中国年轻人表现出焦虑、攀比、嫉妒的社会原因仍然是物质的不够丰富、不能满足每一个普通人需求造成的高压力、高内卷竞争。

在经济社会层面,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物质上的差距带来了人们思维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异。

在历史文化层面,我们的祖先和西方人解决资源不足的方式有着根源上的不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是乡土性的,基础单位是农村,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

从根源来讲,我们有广袤的土地,我们的起源是乡土,祖先是农民,而西方文明的起源是海洋,祖先是骑士、海盗。

一方面,我们通过耕种自家田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保卫家园,而没有很强的侵略性。而西方通过掠夺国家,通过开辟新大陆、侵略其他国家、建立殖民地积累财富。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更加艰苦的劳作追求更好的生活,竞争对手是周围的人,强调勤奋努力、谦虚忍让,通过争夺现有资源成为“人上人”,相对闭塞,贪图安逸,容易“窝里斗”。

而西方文化源头中对手是远离本土的群体,恶劣的生存环境培养出强烈的危机感,强调交流合作、勇敢乐观,容易给人一伙人一起搞事情,瓜分成果的感觉。

笔者认为,未来,从个人层面,勇于欣赏对手、用合作替代竞争思维,自信表达自己而不在意其他人说什么应逐渐成为新时代年轻人推崇的社交方式。

从社会层面,将年轻人的精力从内卷有限的资源转移到发掘自身独特之处、创造更多价值是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关键,鼓励多元价值体系、鼓励创造、减少同质化竞争会是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年轻人攀比、焦虑、内卷压力的有效方式。

~ THE END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feno.com/33406.html